有个视频讲一个外国人选择了两盆同样的植物,同样的环境条件,一盆对它赞美,另一盆对它辱骂,30天后,受到赞美的植物枝繁叶茂,而那个被骂的植物枯萎了。
如果不是后来被证实是一家广告公司做的关于“拒绝欺凌”营销视频,不知道有多少个被其他人看起来像智障一样的对着一棵植物放嘴炮。这个试验暂不去辩论真假,毕竟咱也不知道植物被骂时是内心毫无波澜,还是也像人一样,独自忧伤。
不过当这个试验如果放在人或者动物的身上,真的会把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变得胆小懦弱?
有科学家验证了,缺乏母爱的小鼠其基因组会出现明显改变,且这种改变集中在影响情感和记忆的海马体中。缺乏母爱的小鼠就像没有被呵护的植物一样,内心对周围的世界是紧张害怕,缺乏安全感的。
虽然,我们一般都认为DNA是稳定不变的,从父母身上得到的DNA从出生就开始指引着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,但实际上,DNA比我们想象的要动态得多。你细胞内的一些基因能够自我复制,并且到处移动。换句话说,你的DNA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会变化。
而且这种现象在大脑中尤其常见。十多年前,科学家们就发现大脑的神经元之间存在DNA序列的微小差异,这背后的部分原因在于“跳跃基因”——这些DNA序列能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点跑到另一个位点,给神经元的遗传信息带来多样性。科学家发现一种叫做L1的跳跃基因可以在发育中的神经细胞里“跳来跳去”,造成影响。
这个现象是一个随机事件,还是因为外界影响导致的呢?研究人员将将生命早期的一大环境因素“母爱”纳入考量。
第一次试验,研究人员先让刚出生的小鼠和母亲共处2周时间,对鼠妈妈的舔舐和梳毛行为进行量化。然后,把小鼠分为两组,一组接受的舔舐和梳毛行为较多,另一组则较少。
得到的结果是那些得到母亲关注较少的小鼠,其影响情感和记忆的海马体神经元中,L1基因的拷贝数有显着上升,大脑神经元的遗传多样性因此也更多样。它们又通过分析了来自后代额叶皮层和心脏的组织,发现L1的拷贝数并没有出现类似的改变。这进一步表明这些变化是由后天环境所引起的。
第二次试验:他们让那些缺乏母爱的小鼠去抚养有母爱的小鼠生下的后代,也让那些有母爱的小鼠去抚养缺乏母爱小鼠产下的后代。
研究再一次表明,海马体中的L1拷贝数只和小鼠出生后得到的母爱多少有关,和它们的亲生母亲无关。
这个试验延伸到人的身上可能也是成立的,但并不是说母爱是影响基因的唯一因素。不过能够证明母爱对于我们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从基因上来看,如果从小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长大,那样的你跟现在的你多少有些不一样吧!